五月画社成立于1956年,以其大胆创新的精神,提倡自由的创作题材、观念与艺术表现,成为台湾现代美术中最前卫的艺术团体。五月画社成员发现,一味地追随西方只会迷失自我,于是他们改变了“全盘西化”的思维模式,开始尝试以中国传统为基础,回应西方的现代化潮流,并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现代绘画的道路。刘国松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方不能代替模仿中国的”,在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新中国画、什么是中国路线的时候,他们更加注重东方精神,在技法上不断实验创新,并怀着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表现个性、创造个人语言的强烈愿望。
五月艺术社首届作品展
当时现代艺术在西方十分流行,台湾社会深受西方欧美思想文化的影响,加上传统中国画的古板,使艺术家们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更贴近生活。五月艺术社成立时,主张反对传统水墨、印象派画风,全盘西化,以巴黎五月沙龙为偶像,定名为“五月艺术社”,其洋文名称即是巴黎五月沙龙的名字——“Salon de Mai”。他们成立的社团每年举办展览,会员必须毕业于艺术院校。他们的主张:1、展览不卖钱,纯粹是欣赏和观察艺术。2、希望前辈画家能关注年轻人的创作精神,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规范去限制活泼的创作。3、一些本土画家认为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学生,往往学的东西都是用不上的,所以学画画是浪费生命。 现在他们想用事实证明这是偏见。
“五月”与“东方”:学院与民众的觉醒
1960年代台湾的现代绘画运动,以“抽象”扭转了民初“中国画改革”以来写生、写实的固定思维,解放了具体物象的束缚,抽象的笔触与纸张渲染、水墨染染的趣味,构成了1960年代台湾“抽象水墨”的主旋律,也真正将“抽象水墨”提升到了“中国现代绘画”的高度。
“五月画会”的刘国松曾大胆宣称——“革命中心向前”“革命画笔”,激起整个台湾画坛的波澜。刘国松坚持这个艺术主张:“凡是笔墨不能表达的,就要选择其他工具,寻找其他材料,创造新技法,寻找新方法。”他加强了画笔以外各种实验的力度,比如大胆探索画面的质感。有人把刘国松的工作室形容为实验室。对于一位全身心投入现代抽象水墨探索的艺术家来说,传统的绘画工具——画笔不再是表现技法的唯一最佳工具,宣纸也不再是表现水墨的唯一材料。
东方画会代表、台湾现代美术之父李仲生作品
与“五月美展”同年诞生的“东方美展”,是战后台湾美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改变台湾艺坛创作氛围、开启现代绘画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东方美展”由欧阳文渊、夏阳、吴浩、萧明贤、陈道明等八人发起成立,并于11月举办“东方美展”。相较之下,“五月美展”以师范大学美术系为主体,以学院派为主,而“东方”美展则出自民间派。霍刚、萧勤、李元嘉、陈道明、萧明贤等人,均是李仲生的学生。五月美展的刘国松,对现代艺术“抽象”倾向有着坚定的信仰与坚持。 他透过不断的作品实验与文字宣传,让“抽象”成为1960年代台湾前卫艺术最鲜明的主题,并推动“现代水墨”成为战后台湾艺坛影响最深远、成果最丰硕的发展脉络。东方画会则在属于东方的传统中寻找借鉴与消化的养分,以颇为多元的姿态开始建构自己的风格,题材与风格颇为多元,使“东方”画家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创作风格,其主要代表有萧勤、霍刚、吴昊、朱伟白等。
五月画会会员
“当时五月艺术社的成员还很年轻,朝气蓬勃,充满创新精神,势不可挡,这着实让当时保守的艺术界感到震惊。”
——白先勇
第六届“五月画会”成员合影
胡启忠
胡奇忠
五月画会重要成员,台湾现代绘画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9年在巴黎现代美术馆展出,并多次参加圣保罗双年展,1971年移居美国。胡吉忠的创作独具一格,在油彩中加入细沙,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将东方美学融入西方艺术观念。作为“五月画会”重要成员,胡吉忠将西方抽象表现观念融入东方美学,画面结合中国传统水墨构图风格及留白手法,呈现出梦幻、浪漫的唯美氛围。
胡其忠,绘画编号7109,106.7 x 132.1厘米,布面油画,1971年
胡其忠,绘画编号 6910,137.2 x 91.5 厘米,布面油画,1960 年
顾福生
顾福生
吴越画会重要会员,台湾现代美术代表人物之一。顾复生的创作忠于自我,以探索生命意义为主题,结合多种媒材,创作意念天马行空。画中人体多有变形、扭曲、拉长等形态,构图紧凑有韵律感,作品充满戏剧张力与丰富情感,将人性的苦闷、欲望、梦想、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先勇的《台北人》和两岸出版的《纽约客》均以顾复生的画作作为封面
顾复生,《棕色姿态》,1962,综合材料/纸,38x56cm
三毛和顾浮生
著名作家三毛形容顾浮生对她的影响是“点亮了我的双眼”和“良师益友”。高中时期,三毛曾被学校老师当众羞辱,导致她把自己锁在家里三年多,直到跟顾浮生学画画,才重新开启了生活。顾浮生又将她的短文介绍给白先勇,白先勇在《现代文学》上发表。短文问世后,三毛紧紧抱住刚出版的杂志,泪流满面。后来,靠着写作驱散内心的压抑,三毛逐渐走出了“无声无色”的凄凉世界,最终蜕变成为中国最经典的流浪文学作家。
刘国松
刘国松
五月画社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父”,他划时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艺术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刘国松利用“五月画社”宣扬他的现代艺术主张,反抗传统艺术。他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读大二时,认为中国画缺乏生命力,于是对中国画失去了兴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西画的研究中。他开始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新形式,接触了毕加索、夏加尔,甚至抽象派画家波洛克。台湾省美展开始的时候,中国画是传统国画,西画以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风格为主。刘国松一方面急于出名,另一方面又不满保守专制主义控制下的省展,于是便成立画社办展。 刘国松的抽象艺术理念,逐渐借由画会的展览得以表达,这对于当时以印象派、具象绘画为主的台湾画坛,犹如晴天霹雳,引起轩然大波。这期间,他受到康定斯基、克利的影响,之后不断探索、实验各种新的技法、表现方法。刘国松的艺术生涯,不仅在台湾美术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考入师范大学美术系至今的45年,他一直在创造新的艺术环境,从台湾到美国、到欧洲、到香港、大陆,每一步都有他的创造和贡献,对他个人的艺术、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国松 《邵韵奇想》 91.5cm×90.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2年
刘国松 长海四季:九寨沟系列(局部) 152 70cm × 422.2cm 纸本设色 2009年
冯忠瑞
冯钟睿
冯中瑞所加入的“五月画会”是当时最热闹的艺术社团之一,艺术家们频繁交流新意,将绘画技巧提升到创作理念的辩论层面。此时也是台湾战后现代性逐渐成熟的时期。冯中瑞一生追求创新,1966年左右他已掌握了一系列新媒体创作手法,将水墨与丙烯混合,1975年到美国后,发展出一系列拼贴作品。同时他觉得水墨不够粗犷厚重,便改用水溶性丙烯颜料,既可以像油画一样使用,也可以像水墨一样稀释。1990年以后,他也尝试将丙烯涂在胶片上,再印制在画布上的不规则几何图案,成为新绘画的蓝相画法。冯中瑞认为丙烯印刷给他提供了更多尝试色彩、涂层、形态多样性的空间,帮助他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突破。
冯仲瑞,1975 1975-26,41.3 x 114.3厘米,纸本压克力,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