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游戏提供最新游戏下载和手游攻略!

西安汉长安城枝城门遗址2008年发掘情况通报

发布时间:2024-09-23浏览:93

考古学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组

直城门是汉长安城西城墙南数第二座城门。该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办事处周家河湾村东约100米处(图1;图2)。 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队对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清理了北面三个门道之一。部分发掘数据已公开[1]。 2008年,为配合西安市文物局直城门遗址保护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团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挖掘工作于5月22日开始,10月30日结束,共布设5个12米24米的探索方阵(编号为T1至5,其中T1南段、T5北段未开挖) ),加上上部扩建部分,开挖面积总计1300多平方米。现将发掘情况总结如下。

1、地层堆积

直城门遗址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一般表土下的堆积就是汉代的堆积。有的地方表土下面有厚厚的扰动层,扰动层下面的堆积物就是汉代的堆积物。以T5航站楼北墙东部和T1航站楼西墙为例,介绍如下。

T5北壁地层堆积可分为两层(图3)。

第一层:耕土层。厚度0.1~0.16米。

第二层下是汉代地面。

第二层:扰动土层,灰棕色土,质地坚硬,结构紧密。里面有汉代的砖瓦、瓦片碎片、木炭颗粒、红烧土颗粒以及现代的铁丝和塑料薄膜碎片。深度0.1~0.67,厚度0.54米。

第二层是城墙的基础。土壤为纯五化土。捣打后结构紧密,质地坚硬。

T1西壁地层堆积可分为两层(图4)。

第一层:耕土层。厚度0.12~0.16米。

第二层:汉代文化层,土质灰色,结构疏松,质地松软。里面有汉代的砖、瓦、瓦片、木炭粒、红烧土粒、铁片等。深度0.12~0.53cm,厚度0.32~0.36cm。

2. 文物

遗址主要包括城墙和城门两部分(图5;图11、1、2)。

(一)城墙

据实际测量,城墙基础东西宽约20米。城门南侧的城墙已基本毁坏,仅存地基。 T1西南侧城墙残段西墙长7.48米,高0.12至0.18米。它是用夯土砌成的,表面有一层白灰,大部分已经脱落。城门北侧的城墙保存较为完好,顶宽2.5至7.5米,底宽8.85至9.25米,距北门地面高度1.71米。

(二)城门

包括门口、隔断和大门。

自北向南有三门,即北门、中门、南门。

(一)北门路据公开资料显示,北门路在新莽末期毁于战乱。后来经过修复并继续使用。历经东汉、魏晋、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初迁都大兴城。 (即唐代的长安城)才最终被废弃。 1957年发掘时,清理了北朝末年至隋代的道路层。至于早期的门洞结构,由于位于后期路层之下且未清理,其形状尚不清楚。本次发掘首先对晚期道路层进行了重新清理,然后对北门路东半部进行了解剖,发现了早于晚期道路层的两期道路层,即中间道路层和早期道路层。

门洞现存东西进深9.95米,修复进深约20米。南北宽约8.15米。南墙保存完好,仍为直墙,东西残宽6.15米,残高1.19米。夯层清晰,夯层厚度约68厘米。北墙被破坏成锯齿状的斜坡(图12、1)。

门口从南到北晚期道路层保存状况较差,多处已被现代扰动坑(沟)破坏。路面层最大厚度约为0.55米。平面上有一块炭化木片残骸,南北走向,南北长60厘米,直径30厘米。门洞西侧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长铁构件,已用夯土烧结而成。清理后的烧结块长1.95米,宽0.15米,厚0.05米。其中所含的铁成分宽3厘米,厚0.4厘米。它可能是门口某处的一块铁片。

1957年发掘时,在中门路西发现了一排门槛石,共有10块门槛石,中间8块呈长方形,两端各1块呈尺形。现在它们已经被毁掉了,但在原来的位置还发现了一些。花岗岩碎石较多,分布范围东西宽约0.7米,清理部分南北长2.03米,应是门槛石所在位置。

中门路西侧发现一处卵石堆积物。它已被摧毁,只剩下残余物。现存范围南北长约3.3米,东西宽约1.8米。卵石多为花岗岩,也有少数青石或砂岩。据实际测量,卵石长约10至15英寸,宽6至12英寸,厚约6厘米。堆积在地表下的鹅卵石比较纯净,质地坚硬,仿佛经过了加工。根据上述迹象,推测中门路西侧可能散落有鹅卵石。

(3)南门路位于南隔墙以南。现仅存中部,东、西已毁。现存部分东西进深12.3米,修复进深约20米,南北宽8.1米(图十三、二)。

门洞北墙现存部分长12.33米,高2.55米。其材质为夯土,夯层清晰,表面塌陷较多。北墙下部有一东西向凹陷,断面呈圆形,直径810厘米。应该是夹木棍之类的东西夹在夯土里的腐烂痕迹。北墙南侧有一木灰槽,南北宽约35厘米,深约10厘米。里面分布着木灰,相信是原来木地板的遗迹。基石置于槽底,质地多为花岗岩。北墙有壁柱槽12条,是用夯土挖成的。平面是正方形的。后墙是门洞北墙的夯土。东、西城墙时常倒塌,保存不佳。少数柱槽底部(东起第2、第7、第10个柱槽)有单独的基石,大部分与外面的木灰槽共用一块基石。基石未雕刻,较平坦的一面朝上。

门洞南墙基本毁坏,仅存最大高度仅0.2米左右。南墙下的壁柱凹槽也已破损,形状已不清楚。南墙北侧有一个东西走向的木灰槽。现存部分长13.05厘米,宽0.35厘米,深约10厘米。底部密布基石。现存基石15块,全部为花岗岩。大多数都没有雕刻,平坦的一面朝上。其中,最西的基石西北有一尺形缺口,东西长28厘米,南北长27厘米,深13厘米。基石上残留有不少木片,现已碳化。基石南侧有壁柱槽底部破损残存。

门口堆满了倒塌的夯土块。它们被火烧后变成红色,有的被烧成碴。它们质地坚硬,颜色绿色。还有残存的铁器、木炭碎片等。门洞南北两侧较为平坦,中部凹陷,布满东西向重叠的车辙,推测是车辆长期碾压所致。路面被大火烧毁,颜色呈蓝灰色,部分区域呈现红色。南门内的道路上散落着铁戟、铠甲碎片、碳化木构件的残骸以及大量的炭灰。

南门路西侧未发现一排排门槛石的痕迹,但南墙北侧的基石中,最西的一块西北有尺形缺口,有北面不远的一根柱子,已经碳化了。北墙南侧对应的基石已不复存在,但在该位置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根烧焦的木柱。两者之间有许多木炭碎片。推测这里应该设置一扇门。地点。

2、隔墙包括北隔墙和南隔墙。

(1)北隔墙位于北门洞与中门洞之间。它的平面图是长方形的。修复后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4.2米,现存部分高1.47米。其用夯土筑成,夯层清晰,厚度68厘米。北隔墙西侧有卵石堆积,南北长3.65米,清理部分东西宽约1.27米。卵石形状不规则,纹理有花岗岩、青石等,这里可能散落有卵石残迹。

(2)南隔墙位于南门路与中门路之间。修复后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4.1米。现仅存中部,东、西两部分均已毁坏。现存部分呈不规则台状,南北宽4.1米,顶部东西长3.9至4.75米,底部东西长14.1至14.3米,高2.55米在现有的部分。它是用夯土建造的,夯层非常清晰。 3、城门附属设施包括北门路、南门路下的排水渠,以及南门路以南城墙东侧的宅基地。

(1)北门路下方有一条排水沟(编号SQ2),东西走向。出城门后转向西北,最后与城墙西侧的护城河相连。现有门洞东侧已毁,形状无法辨认。运河不同部位形状各异,自东向西可分为三段(图十二、图三)。

东部位于北门洞下,为东西走向的涵洞。主要用石板砌筑,有的地方也用少量条砖。现存部分长19.73米。东入口总宽1.25米,内宽0.65米,内高0.78米。西入口总宽1.25,内宽1,内高0.77,内高1.2米。施工程序是先挖一条断面基本呈方形的土沟,然后在沟底铺一层青石板,在南北墙内侧铺石板,形成南北墙。墙壁,最后用石板覆盖屋顶。西端仅存石盖两块。有的地方石壁板的高度达不到要求的高度,就在石板上面加了几层砖。有的地方用砖条或碎石块填满两块石板与土沟壁之间的缝隙(图6)。完整的条形砖尺寸有长32、宽16、厚5.5厘米三种;长33.5,宽16.5,厚6.5厘米;长34、宽16、厚6 厘米。沟渠填土中出土了大量绳纹砖。许多砖块上都刻有印记。印章上常有“石安”二字,据信为后赵十六国时期的遗物。

中部位于北门路以西,也是一座涵洞,呈东南西北走向,砖砌而成。这段运河长3.45米。东入口总宽1.361.41,内宽0.840.85,内高0.73,总高1.01米。西入口总宽1.361.41,内宽0.80.85,内高0.76,总高1.07米。南、北墙均为扁砖砌成,均为14层。所用砖以紫木砖为主。从15层开始,用母子砖券盖楼顶。优惠券砖有12排,每排大约有40块砖。完整的母砖有的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2.5至4厘米,有的长27厘米、宽18.5厘米、厚3至4.5厘米。他们都很朴素。运河内充满了相对纯净的淤泥。

西段为明渠,东西走向,南北两侧有砖墙。东侧砖砌体较为完整,西侧砖砌破损严重。砖墙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沟渠。现有部分长4.5米。东门底宽0.7,顶宽0.74,高0.71米。西入口底宽0.93,顶宽1.22,墙高11.1米。砖砌体多为母子砖。一般情况下,较厚的一侧面向根管内侧,也有一些较薄的一侧朝向根管内侧。其中一些是素面砖。砖块尺寸如下:长19.5长5.5厘米厚,11.5长4厘米厚,19长5厘米厚,17长3.5厘米厚,32.5长5.5厘米厚,17长4厘米厚,长20厘米,厚4.5厘米。

从现存的北门路东西两段来看,水道冲破了西汉的夯土,被后来的道路层所覆盖。沟渠废弃后的填充物中含有十六国时期的绳文砖。因此,渡槽应该是西汉以后重建的(西汉时期就已存在),并一直使用到东汉、魏晋时期,一直到十六国时期才被有意废弃。

(2)南门路下方排水沟为地下排水沟(编号SQ1)。运河与城门东直城门大街南侧的排水沟相连。东西走向,穿过南门路下的城门。出城门后转向西南,与直城门外道路南侧的排水沟相连(图十三、3、4)。

排水沟孔顶距南门路地面2.5米至2.59米。券洞内宽1.4米,整体宽2.04米,内部高1.33米,整体高1.65米。运河底部用青石板铺成,南北墙均用条砖砌成。施工方法是采用交错缝的丁砖和瓦片,每层8层。南墙高77厘米,北墙高79.5厘米。完整的条形砖长39厘米,宽19厘米,厚9~9.5厘米(图7)。

南北墙第八层砖从上往下铺母子砖,最上面每排用了45块母子砖。有的完整母骨砖长32至32.5厘米,宽23.4至23.8厘米,厚端厚5厘米,薄端厚2.4厘米,长4.2厘米,宽5.5厘米,宽6厘米,5.5厘米。厘米深;有的长33.2 厘米,宽33.2 厘米。 22.2.粗端厚5厘米,薄端厚3厘米。榫头长4厘米,宽4.4厘米。凹槽宽6.7厘米,深5.8厘米。从南门路西侧的清理情况来看,券顶不同部位的母砖尺寸不同。有的地方使用完整母砖,有的地方使用改性母砖。东边的5排母砖是完整的母砖,每排有45块砖。砖宽21.5至23厘米,厚端朝上,厚5至6厘米,最厚可达6.5厘米。砖的顶部朝向东西方向。从第6排母砖开始,向西,每排母砖的宽度从北向南逐渐变小。最北部为完整母砖,南部为修整母砖。母砖最小宽度为1012厘米,多为厚端向上,也有薄端向上的。由于使用了大小不同的母子砖,券顶的方向逐渐向南弯曲。

排水沟冲破了南门洞下的夯土基础,上面覆盖了门洞地板。所用建筑材料均为西汉的条砖、次砖。沟内填土中未发现后期遗物。因此,其建造和使用的年代应为西汉。

(三)南门路以南城墙东侧宅基地在南

门洞南面城墙东侧,有1957年发掘时南北分布的三间房屋遗迹,已毁坏至门洞以下2米深处,已无历史遗迹。房屋仍然存在。

3. 文物

文物主要是从文化层和三门洞堆积物中出土的,也有一些是从扰动土层(坑坑)中采集的。主要是西汉时期的素面瓦、表面有绳纹、里面有布纹或麻点的筒瓦、表面有绳纹、里面有磨光或钉纹的板瓦。云纹瓦、文字瓦等,还有一些晚于西汉的遗物。比如刻有“石安……”印记的绳纹砖属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莲花纹砖、素色抛光砖则应属于北朝时期。

(1)西汉时期(含少量西汉以前)文物类型主要为砖、瓦、瓦等陶瓷建筑材料,也有少量铁制工具,铜币和石头。

1、砖有条状砖和母子砖两种。

条砖呈长方形,素面。根据体质差异,可分为两种。

A型:体较粗、较重。 T4:81,长37.5,宽18.5,厚9厘米。

B型:瘦身。 SQ1:9,长34.5,宽16.5,厚5.5厘米。 SQ160,长32.5,宽16.5,厚6.5厘米。

母子砖平面呈长方形,一端厚,另一端薄,表面平坦。根据体质差异,可分为两种。

A型:形状较大。 SQ1:1个,长33.7,宽22.3,厚4.5-6.5厘米,榫头长4.5,宽5.6厘米,宽6.2,深5厘米。

B型:尺寸较小。 SQ2:90,长27,宽厚3-4.5厘米,榫头长4,宽5.2厘米,宽7.1,深4.5厘米。

2、瓦有板式瓦和管式瓦两种。

瓷砖表面饰有粗糙的斜绳纹,内表面抛光。有的饰有布纹、麻点纹或钉纹。 T120,残留,内表面有指甲图案。剩余长度为23.6,剩余宽度为15.8,厚度为1.5厘米(图8、1、2)。 T1:17、已磨平的上(或下)表面有宽约5.5厘米的绳纹,内表面也磨平。剩余长度为28.5,剩余宽度为24.5,厚度为1.8厘米。 T2:33,内布图案上有麻点图案。剩余长度24cm,剩余宽度13cm,厚度1.2-1.8cm(图8、3)。

筒瓦按形状不同可分为两种。

A型:瓦体薄而轻,由泥条制成。瓦唇较长,表面饰有细绳纹。已擦掉的瓦片边缘附近有一条约6厘米宽的绳纹;内表面饰有麻点花纹。 T2:28,残长17.2,残宽12.5,厚度1.2厘米,瓦唇长6,厚度0.8厘米。

B型:瓦体厚实,模压成型。瓦唇较长,表面饰有粗绳纹。已擦掉的瓦片边缘附近有一条约4.5厘米宽的绳纹;内表面饰有布纹。 T1:18,余长26,瓦直径19.5,厚2.2厘米,瓦唇长6.4,厚2.3厘米。

3、出土的瓦片较多,大部分是圆瓦片,也有一些是半瓦片。

2 块普通半瓷砖。挖出:60,背面凹凸不平,有手指压过的痕迹。附管瓦由泥条、卷材制成。表面饰细绳纹,内面饰麻点纹。在瓷砖边缘与瓷砖相交的地方添加泥条。表面直径15.7厘米,厚度1厘米(图9、1)。矿号:63,背面较平坦,相连瓦表面饰有中粗绳纹,内表面饰有布纹。正面山形图案半瓦,表面饰有三重山形图案。刃轮较窄,断面有绳割痕迹,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压痕迹。采矿:85,工作面直径15.4,边缘宽度1,厚度1.7厘米(图9、2;图14、4)。

1 块普通圆形瓷砖(收藏:62)。禁用。背面凹凸不平,中央凸起,边缘高约0.5厘米,有绳割痕迹。剩余直径13.2厘米,厚度2.5厘米。向日葵图案瓷砖的中心是正方形,表面饰有“S”形图案和向日葵花瓣图案的交错图案。 “S”形图案贯穿中心外圆,每两个“S”形图案之间有一个朝右的“S”形图案。向日葵花瓣图案;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压痕,边缘高0.5厘米,有绳割痕。附筒瓦由泥条、盘制成,表面有细绳纹,内侧有麻坑纹。 T5:4,面直径16.1,边轮宽度1.2,厚度1.8厘米(图1、3;图14、2)。

当卷轴瓦有单条边框线穿过时,要注意的是,每个边框都饰有脊线,正面的每个边框都饰有两条相对的单线卷轴,侧轮饰有凸纹。和弦模式;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压痕,边缘高约0.5厘米,有绳割痕。收藏:49,剩余。面剩余直径16.8,轮缘宽度1.2,厚度2.4厘米(图1、5;图1)

1.白面半瓦(挑:60)

2、山形纹半瓦瓦(藏品:85件)

分为三种。

型:中心圈内部有菱形网格图案,边界线为单线,边轮内部有凸弦图案;背面凹凸不平,有手指压过的痕迹,边缘有绳子割过的痕迹。收藏:31,剩余。修复面直径为16,侧轮宽度为1,厚度为2.7厘米(图11、8)。

型:四点中心圆单线十字,内圆四叶花纹,边界线双线,侧轮内四周有凸弦花纹;背面凹凸不平,边缘有绳割痕迹。采摘:9,剩余。修复后表面直径为17.3厘米,侧轮宽度为1厘米,表面厚度为3.5厘米(图11、6;图15、5)。

型:注意格子纹或菱形格纹,边框线为双线,侧轮内部有凸弦纹。

有很多云纹瓷砖。除5件破损严重、形制难以辨认外,其余按正反面纹饰的不同,可分为七类。

A型:中心圆内部有漩涡纹,经两次滚压,内外表面有四条连续云纹,形成环状。外云纹为双线云纹,内云纹为单线云纹,侧轮内表面为凸形。字符串模式;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压凹痕,边缘较高,有绳子割断的痕迹。 T5:3,刃高1厘米,面直径16.5,刃轮宽1.4,面厚3厘米(图11、5;图15、1)。

B型:正面单界线过心,中心圈饰四叶纹,正面饰四云纹。边界线连接到每个云图案的中间,并且相邻两个云图案之间有单线。漩涡图案;背面凹凸不平时,有指压痕,边缘有切割痕。藏品:36枚,破损,背面有指压痕迹。刃高约1厘米,修复面直径16.8,刃轮宽度1厘米,厚度2厘米(图11、9)。

C型:边界线不经过中心,与每个云纹的中间相连。根据正面和中心纹饰的不同,背面大多凹凸不平,有的有手指按压造成的凹痕;有的有平背,有的有绳纹。 T4:86,残缺,背面有方格纹,背面较平,上面印有交错的绳纹痕迹。相连的瓦片表面饰有粗绳纹,内表面饰有布纹。面直径17.4,边轮宽1.1,厚1.9厘米(图11、1;图15、6)。开采:1、残留,注意菱形格纹,背面凹凸不平,边缘高约0.7厘米,有绳割痕迹。面直径15.7厘米,边轮宽1.1厘米,厚2.7厘米(图11、2)。

D型:双边界线穿过中心。注意,每个边框内部有直尺图案,正面每个边框内部有云纹图案,侧轮内部有凸弦图案;背面不平整,边缘较高。有绳子割断的痕迹,有的有模具的压痕,有的比较平整。 T272,残缺,背平,边缘高0.2厘米,有向内绳割痕迹。修复面直径为14,侧轮宽度为0.9,厚度为2.2厘米(图11、4;图15、3)。采集到:8个,残差,正面每个云纹中间有一条短线与中心圆相连;背面有细绳纹,有手指压过的痕迹。表面直径14.7厘米,边轮宽度1厘米,表面厚度1.5厘米(图11、7)。

E型:双边框线不穿过中心,中心饰有大胸。外部饰有12个小胸组成的串珠图案,正面各边框内部各有云纹;背面是平的,有一些印刷绳纹。 T2:17,不完整,背面印有细绳纹。修复后的表面直径为18.8厘米,侧轮宽度为1.6厘米,表面厚度为2.8厘米(图11、3;图15、4)。

F型:双界网格线不穿过中心,中心饰有大胸。外部饰有12个小乳房组成的串珠图案。正面各边框内部有云纹,侧轮内部有两条凸纹。图案上饰有菱形网格纹,有的菱形网格纹内侧饰有凸弦纹;背面平整时,有的平滑,有的中间有手指按压。 T1:17,轻微残疾。面直径18,边轮宽度2.4,厚度2.4厘米。

G型双边界网格线不穿过内圆。内部有大胸、小胸、网格纹或叶脉纹。边框内部具有卷云图案,卷云图案的末端朝外。每卷都有一条与分界线相连的曲线,轮内侧有一路凸弦纹;背面凹凸不平,有手指压过的痕迹,边缘有绳子割过的痕迹。采矿:48,剩余。中心圆圈中间有一只幼崽,周围有六只较小的幼崽。修复后表面直径为16.8厘米,侧轮宽度为0.8厘米,表面厚度为4.1厘米(图11、10;图15、2)。

主要有人物的瓦片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天无极、万寿无疆、独司空瓦等。

长乐未央瓷砖饰有不穿过中心的双边框网格线。中心饰一大乳头,周围饰有12个小乳头组成的串珠图案。正面每边框各有一篆书,上书“长乐未央”,边缘为圆形。内部四周有凸弦纹;背面平整时,有的印有弦纹。连接瓷砖的内表面饰有麻点图案。 T1:24,杆面直径16.8,边轮宽度1.9,厚度1.9厘米(图10、4;图14、1)。

独司空瓦片、瓦片,全都是碎块。双边界网格线穿过中心,将前表面划分为四个边界网格。每个界格内有一篆书,上书“都司空洼”;

延年益寿瓦的双界线不穿过心脏,心脏上饰有鼎。正面每界各有一篆书,大书“延年益寿”。磨边轮内部有凸弦纹;绳子被割断的痕迹。收录:56件,残存,仅存“一手”二字。修复后的表面直径为18.6厘米,侧轮宽度为1.4厘米,表面厚度为3.7厘米(图1O.2;图14、6)。

长生无极瓦的双边线不穿过心时,心上饰有一个大乳房,外面是由12个小乳房组成的串珠图案。正面各边框各有一篆书字,上书“长寿无极”字样,刃轮内四周饰有凸弦纹;当背光平坦时,会打印一些字符串图案的印刷品。藏品:58件,残缺不全,仅存“生无极”三个字。面剩余直径17.1,边轮宽度1.5,厚度2.3厘米(图10、1)。

注意不要越过玉田无极瓦的双边框线。正面每边框各有一篆书,为“御天无极”。侧轮四周饰有凸弦纹;背面平坦,有的边缘印有绳纹。高0.5厘米,有绳割痕迹。藏品:59件,残缺不全,仅存“天”、“极”字。侧轮宽1.1厘米,厚2.7厘米。

4、却石城门附近的堆积物中出土了许多形状不规则的花岗岩天然石块。形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实测数据如下;长30宽30厚25厘米长23宽16厚10厘米长30宽16厚14厘米长27宽15厚14厘米从这些石头的大小来看,太大了不能用来铺水,太小了不能用作柱基石。它们可能被用作投掷武器(硼沸石)。

(二)后赵遗物

绳索砖形状较小,一侧饰有绳索图案,有的还带有印记。 SQ2:88,长28.5,宽13.5,厚5.5厘米。 SQ2:44,上面有阳文印章,文字为“十安生”。长28厘米,宽13.5厘米,厚6.2厘米。 SQ2:40,上面有阳文印章,上书“十安总守”。长26.3,宽12.2,厚5.6厘米。 SQ2:6,上面有阳文印章,文字为“施安和子”。长27.2,宽13.3,厚6.6厘米。

(三)北朝文物

瓷砖表面抛光,内表面也抛光。 T4后期路:94,残长22,残宽14.6,厚度2.3厘米。

莲花纹瓷砖的圆心有一个小疙瘩,周围有几个小疙瘩。正面饰单行莲瓣纹,侧轮饰串珠纹,串珠内饰凸弦纹。背部是平的。边缘有划痕。采摘:7,剩余。面直径12.2,边轮宽度1.9,厚度1厘米(图12;图14、5)。

4. 结论

通过对直城门遗址的全面清理,我们有以下三点感悟。

1、史籍中没有明确提及直城门的始建年代,但史料记载,长安城墙的修筑始于西汉惠帝元年春(公元前194年),第五年(公元前190年)秋竣工。 21、花了4年多的时间,智城门的修建应该就在这几年之内。据史料记载,新莽末年,赤眉军烧毁了长安宫城,至城门此时也被毁。中门路、南门路出土或收藏的文物,有的具有西汉初期的特征;如素面半瓦、表面饰有细绳纹、内面有麻点纹的筒瓦、背面有绳痕痕迹的瓦,表明其建造日期应不晚于早期。西汉时期。南门路和北门路的倒塌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红烧土和木炭残渣,表明城门被火烧毁。遗存有表面粗绳纹、内面素纹或布纹的板瓦;筒形瓦,表面有粗绳纹,里面有布纹;灭亡时间应为西汉末年以后。这与史籍中关于汉代建城并焚毁长安城的记载大致相符。

北门路的情况比较复杂;已完成早、中、晚三个阶段的道路分层清理。早期道路层表面留有火烧痕迹,下部为初建城门时的夯土;因此,应该是西汉时期的道路层。中期道路层叠加在早期道路层上;其下排水渠出土的绳纹砖上刻有“石安……”的印记。据史料记载,咸阳在后赵时期改称石安县,因此这一层的时代应不早于后赵时期。晚期路面层出土有素面抛光砖。具有明显的北朝至隋初特征,故应为北朝至隋代遗物。综合以上迹象以及长安城沿革的历史推论,智城门北门在新莽末年被烧毁后又被重新利用。历经十六国、北朝,直到隋朝以后才被废弃。

2、进一步了解西汉志城门的形制。智城门有三门;门间有宽约4米的夯土隔墙。修复后的每个门洞进深约20米,宽度约8米;减去门洞两侧柱子的空间,每个门洞的可用宽度(即两侧木灰槽之间的宽度)约为6米。城门的基本结构是在门洞的南北边缘放置一排基石,上面铺上垂直的木地板,并在地面形状上竖立成排的叉形柱;柱顶应有梁支撑城门。上部。中门路、南门路大量倒塌夯土块被清理;尤其是中门路出土了大量近乎水平堆积的夯土块,反映出样本顶梁架上方存在一定厚度的夯土。门内及东西两侧散落有不少板瓦、筒瓦、瓦片碎片,表明城门上方曾建有门楼。

3、中间门口的地面与其他门口的地面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片泥地;表面光滑平整,基本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南门洞地面无泥,南、北地势较高。中部低矮,表面凹凸不平,可见东西走向的车辙痕迹。北门路因被中、后期道路层覆盖,地面不清晰;但西边的门槛石上也有因车辆长期碾压而形成的浅凹槽。会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中间的门道是前池道,专为皇帝保留,很少使用;其他门道则长期供普通官员和平民使用。

注:本次发掘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我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用户评论

不识爱人心

终于看到这儿有关西安历史的报道了!我一直对汉代长安城的规模和建筑都有着超乎想象的好奇,这次文章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那张直城门的图片,真是震撼人心啊!希望能有更多关于西安古城的介绍和研究成果分享給大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2008年发掘简报?这也太久远了吧。现在这么多的考古工作都做完了吗?我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关于汉长安城遗址的视频,当时就觉得很吸引人。如果可以再看到更多的图片和资料,那真是太棒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作为西安本地人,我一直对这座城市的古代历史很有兴趣,但这些文化遗迹很多都只在书本上看到过,能亲眼见到直城门遗址发掘简报,让我对汉长安城的恢弘气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修复这些遗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鹿叹

这篇文章写的有些专业,我理解不了太多考古术语啊。不过图片还是很清楚可以看到直城门的规模,以前在博物馆里展示过部分模型,但看到实物还是不一样震撼!西安的历史确实非常丰富,希望以后我能有机会去现场参观考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发掘简报只是文字记载,缺乏实际图像的辅助性解释。对于没接触考古学的人来说,很难对这个遗址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结合更多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让大众更加容易了解古代文明的丰富性和魅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很爱吃凉皮

我一直觉得汉长安城的繁荣气势在现代都市建筑中体现得不够明显。我们应该学习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建造更富有历史底蕴的新时代长安城!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西安是历史名城,但我觉得这些古老的遗址保护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汉长安城的歷史。只有珍惜历史遗产,才能守护中华文化的瑰宝。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考古发掘的结果总是让人兴奋!这次直接看到直城门的残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盛世,想象一下当时的繁华景象,真是令人心神荡漾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面瘫脸

对历史的研究和保护非常重要,但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推进。仅凭文字描述很难全面了解这处遗址的丰富文化内涵,希望未来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代价是折磨╳

西安这些古城遗址确实吸引人,但为什么感觉旅游景点都是很拥挤的?我觉得可以多建设一些新的博物馆和游览路线,分散游客压力,让更多游客感受汉长安城的魅力的同时,也保护好文物和历史遗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乱世梦红颜

发掘简报中的文字描述虽然详细,但却缺乏必要的图文解析。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会比较费力。希望能够更加注重读者体验,利用更生动的语言和图片,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我对西安的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一直想了解汉长安城的规模和建筑风格。这篇简报虽然只有2008年的信息,却让我们看到了直城门的真实面貌,激起了我探索更多历史文化的渴望!希望能够见到更全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解开汉长安城的谜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岁岁年年

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迪!西安的文化底蕴深厚,汉长安城作为她的缩影,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希望未来能更多地关注和保护这些历史遗迹,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真是一个时代的奇迹!直城门的恢弘气势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建筑的精湛技术,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了敬佩之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卷风卷走爱情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汉长安城的探秘一直充满憧憬。这篇简报虽然篇幅较短,但却点出了很多重要细节。我希望能够有机会实地考察,感受那一段辉煌的历史氛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希望西安政府能加大对历史遗址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保证这些宝贵的文物不被破坏和遗失,也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魅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为什么发掘简报很少公开呢?我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很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汉长安城的信息。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外宣传,让民众更直观的了解西安历史文化!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灬一抹丶苍白

文章介绍的遗址很棒,但我个人觉得,更多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展示和解读,能使观赏效果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关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昂贵的背影

我对汉长安城的历史非常好奇,这篇简报的文字描述让我更想深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故事。希望以后能够看到更多全面、深入的研究报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热点资讯